确实不是一个量级。与其砸钱跟风,
最后落得个血本无归,
倒不如守好现有的一亩三分地。
同一时间,沈琰别墅的书房里,台灯把方云良递来的报表照得发亮。
“咱们收了3万多部电影、7000多部电视剧,还有8万多首歌曲版权,总共花了4.8亿米元。”
方云良推了推眼镜,“还在继续谈,需要叫停吗?”
沈琰摩挲着下巴,眼神里闪过一丝惊喜。
他没想到收购团队这么给力,一口气囤下这么多版权。
虽说这笔钱砸得狠,
但他心里清楚,几十年后互联网时代来临,
这些老片子可都是能下金蛋的母鸡。
现在花4.8亿米元,以后就算出100亿,
只怕都买不到这么全的版权。
“继续收,必须拿下独家!”
沈琰猛地一拍桌子,“价格高点没关系,版权这东西,攥在手里就是话语权。”
他顿了顿,又补充道:
“通知电视台,减少广告时长,多播些国外经典影视剧。”
沈琰深知,手里握着大把版权,
不利用起来实在可惜。
此时的他,对电视台盈利并不着急,
他的目光放得更长远,
那就是提升收视率和影响力。
于是,他果断下令,将原本用来播放广告的时间,
替换成国外经典的电影和电视剧,
坚信这一举措能吸引观众的目光。
按照沈琰的安排,亚视的两个频道迅速行动起来,
开始播放那些经典的国外影视作品。
在港城,不少年纪稍长的观众打开亚视、
都不禁眼前一亮。
“哟,本来还以为又是广告呢,没想到放起了国外的电视剧。
这剧可是二十年前拍的,我当年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就看过,真没想到在这儿还能再看到。”
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叔惊喜地说道。
“不错啊,本港台居然播起了漂亮国的电视剧。
我虽然没看过这部剧,但早有耳闻,正好这次能一饱眼福了。”旁边的年轻人也兴奋地附和着。
“哈哈,本港台放漂亮国电视剧啦,太赞了!
我马上要出国留学了,正好通过看剧提前了解了解那边的文化。”
另一位学生模样的人满脸期待。
“居然放国外电影了,真是个惊喜!亚视变化可真大,广告越来越少,节目越来越精彩了。”
一位家庭主妇也忍不住赞叹。
“太棒了,亚视放国外电视剧,一下就放四集,看得真过瘾!
从今天起,亚视就是我最爱的电视台了。”
一位年轻小伙激动地说道。
那时候,
港城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崇洋媚外的心理,
看到本港台播放国外的电影和电视剧,
兴趣一下子就被勾了起来。
就这样,亚视的收视率又大幅提升,
整体收视率已经和无线电视台相差无几了。
电视台的收视率不断攀升,
《港城日报》的销量也在持续增长。
到了11月初,
《港城日报》的销量已经达到了7万份,
虽然还没达到一线报纸的水平,
但已经远远超过了二线报纸。
可沈琰对这个成绩并不满足,
他在报纸上开辟了一个财经专栏,
时不时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。
没想到,这一举动让报纸的销量再次猛涨,
日销量直接达到了13万份,几乎翻了一倍。
如今,《港城日报》已然成为港城最成功的报纸。
港城的上层人士,都习惯买一份带回家,
想看看沈琰又发表了什么独到的观点;
而底层的百姓,也喜欢买一份,
期望能从沈琰的观点中找到发财致富的机会。
随着亚视和《港城日报》逐步步入正轨,
运营稳定且发展势头良好,沈琰终于能松一口气,
无需再时刻紧盯这两块业务,放手让它们自主前行。
此时。
严明将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太沽洋行。
他整日钻研策略,谋划着通过一系列手段,稳扎稳打地获取太沽洋行的绝对控股权。
每一个决策、每一步行动,都经过深思熟虑,
港隆航空这边,在经过一系列调整后,将业务重点明确放在了货运上。
凭借着与非凡海外、非凡制药的紧密合作,成功承接了这两大企业的运输业务。
如今,港隆航空的飞机频繁起落,每天都处于忙碌的运营状态,盈利状况十分可观。
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,提升竞争力,沈琰果断拍板,决定投入巨额资金,
一次性购置五架大型货运飞机。
然而,飞机毕竟不是普通商品,其生产制造需要一定的周期。
即便下了订单,也得等上一两年才能交付使用。
面对这种情况,沈琰也只能耐心等待,
毕竟这是行业的客观规律,无法轻易改变。
到了11月,沈琰又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领域。
港城虽地域狭小,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
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,
这里的土地和房产极具升值潜力。
看准了这一点,沈琰迅速行动,在整个11月里,他一口气购入了十几幢大楼,
成功拍下了三四块珍贵的地皮。
不仅如此,那些分布在街头巷尾的小店,
只要店主愿意出售,也绝不放过。
短短一个月的时间,
沈琰的名下就新增了四百多家街头小店。
在疯狂购置土地、楼房和店铺的同时,沈琰始终没有忘记他商业版图中的关键一环——非凡银行。
一直以来,他对这家银行都寄予厚望,
如今资金充裕,更是将其视为重中之重,
决心要把非凡银行打造成东南亚首屈一指的金融机构,
让它的影响力渗透到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脉络之中。
沈琰的首要任务,
便是物色一位合适的行长来执掌非凡银行。
此前,严明兼任着行长一职,
但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,他的事务日益繁杂,实在无暇顾及银行的日常管理。
于是,寻找一位专业人士来接管银行成为当务之急。
严明作为金融领域的天才,在银行和金融界人脉广泛。
向沈琰推荐了自己的师兄杜通。
杜通虽是港城出身,却早早随父母定居漂亮国。
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智商和语言天赋,
18岁便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,
24岁又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。
29岁时,他已成为高卢银行的副总裁,
年薪高达千万。
然而,尽管杜通才华横溢,身为华人的他在国外工作时却始终遭受着排挤,
心中早已萌生去意。
严明正是看中了这一点,才向沈琰力荐杜通。